共享單車大戰像什么?像極了三年前的打車軟件大戰。
在滴滴滅掉六國,建立霸業之前,打車軟件市場熱鬧極了,隔幾天就冒出一個新的打車軟件,和如今隔幾天出來一個新顏色的共享單車幾乎一模一樣。更相像的故事,發生在巨頭進入之后。
2013年,阿里巴巴投資了杭州的快的打車,騰訊找到滴滴欲投資。滴滴創始人程維及其天使投資人王剛卻很猶豫,出身阿里的他們情感上難以接受投入阿里敵人的懷抱,理智上也實在不想過早選邊站隊。不過滴滴的A輪投資人朱嘯虎卻力主讓騰訊入伙,最終程維聽從了朱嘯虎的意見,接受了騰訊的投資。這個艱難的決定徹底改變了滴滴的命運。
打車軟件市場很快就演變成滴滴與快的之爭,這場大戰的高潮部分,應該是2014年初的補貼大戰,短短兩三個月,來自騰訊和阿里的上億的資金,經滴滴和快的之手,補貼給了打車用戶和出租車司機。打車軟件大戰,至此神奇地演變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手機支付大戰,而戰爭原本的主角滴滴和快的,身份卻變成了替真正的主角去打仗的代理人。
這正是投資人最希望看到的,把區域沖突升級為巨頭間的代理人戰爭,投資人的錢就基本上安全了。2015年情人節,這場戰爭以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的方式結束,相愛相殺的一對冤家終于成了一家人,而市場上的其他打車軟件,幾乎盡數淪為炮灰。
朱嘯虎曾說,投資打車軟件是看中了高頻剛需和病毒傳播這兩個特性,我估計投資ofo大約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。去年9月份,已成為新巨頭的滴滴戰略投資ofo,作為ofo的A輪投資人,朱嘯虎揚言,90天內結束共享單車戰爭。話音未落,摩拜單車宣布獲得騰訊的投資。此后雙方不斷擴充武器庫,交替宣布越來越大筆的新融資。
隨著朱嘯虎的預言落空,共享單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進入了兩強相爭階段,一如3年前的打車軟件市場。不過這一次,騰訊站在朱嘯虎的敵人一邊。
先放一放這里的恩怨情仇,我們來看看作為一個生意的共享單車。
按朱嘯虎的核算,ofo的幾百塊錢成本的單車大約3個月即可回本,超過3個月就是凈賺。但顯然,平均5毛錢騎一次的單車租賃生意,即使能賺錢,也只是個微利的生意,未必撐得起一家獨角獸公司。摩拜單車每輛車的成本遠高于ofo,所以這家公司基本沒有考慮賺單車租賃的錢,但究竟能怎樣賺錢,似乎也還沒有頭緒。
當初,滴滴出行還叫“嘀嘀打車”,那時候它只是一款用手機約叫出租車的應用,連支付功能都沒有,沒人知道將來它怎么賺錢。今天,滴滴至少有了一張能夠自圓其說的商業藍圖,在可預期的未來,滴滴的智能出行平臺將完全接管人們的交通出行需求,這當然是個巨大的生意。這個遠期生意,成為滴滴眼下高估值的最大支點。
從嘀嘀打車到滴滴出行,這種疆域的擴張起碼是自然順暢的,但共享單車顯然無法擴張為出行概念,這可能是兩個故事最不同的地方。如果未來仍然找不到合理的支點,共享單車的高估值必定會坍塌。這事對未來的經營者是個挺大的考驗,不過現在還沒事。
對ofo的投資人來說,他們至少有兩條可以確保賺錢的退路可供選擇,其一,把ofo賣給戰略投資人滴滴,這樣就完全不需要構想單車本身的商業模式;其二,跟摩拜單車合并,就像當年滴滴和快的合并那樣,以ofo的低成本市場占有率,與摩拜單車的高成本市場占有率去核算各自估值,ofo鐵定是賺的。
摩拜單車就要麻煩一些,選項不多。其創始人胡瑋煒曾說,如果摩拜單車失敗了就當做公益。這話給她招來不少非議,最集中的一條是,創業者有什么資格拿投資人的錢去做公益?是啊,有道理,可是質疑者又有什么資格替摩拜單車的投資人發難呢?我倒覺得以必死之心去拼,反倒有可能找到生路呢。沒準兒摩拜單車的投資者也是這么想的。
共享單車其實就是規模化的單車租賃生意,不管誰把這件事做成了,在我看來都是好事,甚至就算沒做成,也是好事,至少它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選擇騎車。有很多自行車在跑的城市,是更加可愛的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