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聯網電商的最初階段,很多企業都希望打造出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,而且不少企業確實這么去嘗試了,花費不少,投入頗多,當年不少知名企業喊出了做電商要做1000億的口號,但是,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。比如:海爾、富士康等。
回顧歷史,在傳統企業想做電商平臺的時候,阿里、京東等幾乎已經獨霸電商天下,企業想運作B2C商城已非可能。在一次次、一個個、一批批的不甘心嘗試后,最終無奈之下,企業開始擁抱京東、阿里,在這些平臺上經營自己的網店。
企業能否獨立建立電商平臺活下去?
到了第二階段,主流的品牌企業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,他們似乎只能跟大平臺合作,自己的產品也只能在較大的互聯網平臺上售賣。
盡管如此,對于一些新興的互聯網企業而言,卻看似出現了可以彎道超車的新機遇,開始在大平臺上打造自己的品牌,模式如同小米一樣的貿工技,即首先通過銷售建立市場優勢,進而涉足生產制造提升利潤,最后積累和投入實現技術領先。
貿工技模式果然神奇,特別是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后,所以我們看到了不少前些年一直占據雙十一排行榜的淘品牌們,比如三只松鼠。但大部分淘品牌一開始也存在爭議,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:
企業如果僅僅打造這一類淘品牌,很難擺脫平臺的影響,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于它。然而,是不是能真正深入線下消費者的心?是否能夠持續?品牌是否能夠獨立于平臺活下去?答案尚存爭議。
品牌企業紛紛在線下這片天空翱翔
如果完全依賴于大平臺,品牌的獨立生存能力就會受到制約。所以,后來我們看到一個趨勢,特別是那些線上品牌們,它們開始積極向線下發展,比如:小米、三只松鼠、韓都衣舍、茵曼等在線上做起來的知名品牌。
不過有趣的是,他們在提到線下布局時,都強調不在乎賣多少,關鍵在于提高用戶體驗。比如:小米在去年9月開始嘗試線下體驗店,2016年更是大張旗鼓,做為重點工作推進,小米總裁林斌表示,不求賺錢,打平即可,關鍵是體驗;三只松鼠也在今年年初宣傳開設線下體驗店,并將在全國布局至“一城一店”,最終實現社區服務......
以上就是許多企業這些年的典型軌跡,是輪回還是回歸,其實都不是,算是將一個圈畫圓了,用實踐驗證了商業的本質。
回歸產品核心,才是商業正道
盡管小米、三只松鼠等都不約而同強調開線下店不圖賣只圖體驗,但商業的本質不是互聯網,互聯網最終只是服務于商業的技術與工具,所有品牌都不可能懸浮在互聯網中以0和1的虛擬形式存在,線上線下必須有機結合,在喧囂過后,必然回歸商業本質。
在今天看來,互聯網或者電子商務本身,對這些淘品牌企業而言僅僅是一個可選擇的渠道,而不是完全替代。其價值更多是對線下渠道的補充。我們很難判定互聯網會完全替代掉一些原來的渠道,盡管它會保持一定的份額。金牌顧問何文認為每個品牌企業都應該正視這種格局。
對于品牌企業而言,需要配置相應的業務部門,去做互聯網渠道的業務,但是也要處理和協調線上和線下渠道的沖突。無需焦慮,也不必懷抱過多的期望,因為線上不會完全把線下吃掉,線上要倒退也不太可能。目前來看這么一個格局已經相對成熟。
線下很重要,很難判定線上渠道會有壓倒性的優勢,品牌企業很難通過線上就能一招制勝去顛覆其他企業。我們不難發現,線上的銷售成本越來越高。因為流量是稀缺的,流量成本也越來越來高,企業還擺脫不了平臺的束縛。對于品牌企業而言,核心還是應該回歸產品本身,而不只是做渠道,渠道只是一個可選擇的出路。
產業互聯新機遇
在過去十年中,消費品的線上渠道很大程度上已經被BAT這一類大平臺壟斷,并且已經做得非常成熟。盡管新的機會還是可以挖掘到的,但是很容易就被BAT這一類大平臺所覆蓋。消費者有自己的消費習慣,一旦形成了對淘寶這類平臺的印象,會習慣于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消費。
在產業中上游依然存在機遇。在整個產業鏈中,從最初的開采資源,一直到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,其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,模式相對落后,因為互聯網還沒有很好地滲透其中。
互聯網滲透到產業鏈的中上游,可以實現產業在生產、流通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化升級。整個鏈條有待信息化升級,最終導向產業互聯,而各個行業也都在與信息對接。
流通環節的信息化升級,比如B2B的交易平臺,比較好的案例有找鋼網,這類平臺旨在解決流通中的信息不對稱。
行業垂直細分領域不是BAT能覆蓋的
到了企業內部,對高質量SaaS軟件的需求越來越迫切,其價值在于幫助企業更科學地管理。包括采購、銷售、人力資源、財稅,這些都能通過信息化升級去更好地實現。
BAT等巨頭無法簡單地覆蓋掉這些領域,因為它需要對每個行業有很深刻的理解。越是垂直細分的領域,越是需要深入到行業本身。產業互聯更多會是由那些有過深刻行業積淀的人來完成,但同時也要求他們具備開放的思維。
不同的行業,信息化升級有一定的共性,都需要解決流通環節的信息不對稱,企業也需要更科學的管理以提升效率。通過產業互聯,所有產業鏈條里的流通、交易、生產活動,都能夠有數據化的記錄。
產業互聯+互聯網金融才有好故事
在這個基礎上,能做的還有很多,其中一種實現價值的方式就是金融。
在產業鏈的上游,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長期的問題,因為這些中小企業對銀行來說是一個黑箱,銀行很難知道其經營活動具體如何。要是派人去企業內部核查,成本似乎又太高。
然而,通過產業互聯,大量的企業經營數據可以通過交易平臺聚集。通過SaaS軟件,企業的經營活動能夠被大量記錄,數據能夠讓企業變得更為透明。基于企業數據,就能夠做一些突破。基于這些場景,讓互聯網的債券資產構建成為可能。
數據能夠彌補風控環節的信息不對稱,也能為授信提供依據,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互聯網金融。通過產業互聯的不斷深入,我們要善于利用和發掘其帶來的便利,抓住其創造的新機遇。